Quantcast
Channel: 慕盛学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33

世界卫生组织不承认“中国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
0
0

——用证据冲破国家卫健委的四个禁区之二

1993年开始,国家卫健委领导和专家一致的口径是我国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4年来天天说,年年说。因为如果这个问题不成立,那么强制全民补碘就没必要了,一切功劳都取消了。

因此国家卫健委的领导和专家们坚决不承认中国不是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但是这是明显的谣言,确实不在乎世界上有谣言,而在乎这么低级的谣言能在中国能够持续24年,至今不衰。

因此这个问题是国家卫健委的一个禁区,我今天就是要用证据冲破国家卫健委的这个禁区,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我写了多篇类似的文章,这篇是过去那些证据的补充,欢迎各界人士对我的全部证据辟谣,辟谣成功就奖励100万元。

     世界卫生组织从来不承认中国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很遗憾的宣布,不但世界卫生组织从来不承认中国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而且极力推行碘酸钾过量强制全民补碘的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不承认有这样的结论。

证据?当然有证据,而且是权威性证据。

1993年为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强制全民补碘,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共同出版了一本《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全球缺碘症》的书籍,书中详细评价了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情况。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三个国际组织根本就不承认中国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证据图片


       在这本书里,有八个证据,充分证明了三个国际组织根本就不承认中国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具体如下:

一、全球碘缺乏病流行地图显示中国碘缺乏病问题不严重

书中第17页有一张“碘缺乏病全球分布图”,这张图黑色部分都是碘缺乏病流行严重的地区,中国显然不在最严重的区域

证据图片

 因此在这张图里,世界卫生组织未把这个列为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

二、西太平洋地区碘缺乏病流行图也显示中国不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如果说全球碘缺乏病流行图不详细,那么该书第45页还有西太平洋地区碘缺乏病流行图。这张图证明中国不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证据图片

三、中国甲状腺肿大率为9.2%

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碘缺乏病分布图的根据是一个国家的因缺碘引发的甲状腺肿大率。在第46页的表格中中国的甲状腺肿大率为9.2%

该书第二页,世界卫生组织把甲状腺肿大率小于5%定义为碘营养正常,在5%20的范围内的定义为轻度缺碘,在20%30%期间为中度缺碘,大于30%为重度缺碘。中国的甲状腺肿大率为9.2%,因此中国肯定是轻度缺碘。

证据图片



    因此从世界卫生组织承认的这个甲状腺肿大率为9.2%来看 ,世界卫生组织未把中国列为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四、中国的碘缺乏病病区人口是3.8亿

该书第46页还承认中国的碘缺乏病病区人口是3.8亿人,但是中国卫生部1993年却说是4.2亿人,1994年又改为7.2亿人。

    五、中国碘缺乏病病区人口只占全世界病区人口的24%

该书第5页公布了全世界各大区碘缺乏病流行情况表

这个表就是国内被极力鼓吹强制全民补碘一伙人公布证明中国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严重的表


    全世界病区人口15.72亿,全世界人口54.38亿病区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8.9%,中国病区人口占全世界病区人口的24%3.8÷15.72=24%),这个结果也证明中国不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

六、中国甲状腺肿大患者占中国人口的比例

上表证明当时全世界有地甲肿患者6.55亿人,全世界人口54.38亿人 地甲肿患者占全世界人口的比例是6.55÷54.38=12%

而中国地甲肿患者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是

1、中国上世纪70年代调查全国估计有地甲肿患者3500万,因此0.35÷11.87997=2.9%

2、上世纪90年代,卫生部公布全国还有地甲肿患者776万。0.0776÷11.87997=0.65%

3、世界卫生组织在该书的46页写当时地甲肿患者是1.093亿人,1.093÷11.87997=9.2%

因此即使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承认的估计的中国甲状腺肿大患者是1.093亿人计算,中国地甲肿患者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才是9.2%,也低于全世界的12%,怎么能说中国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呢?更何况中国只承认最多的患者是3500万呢?

七、中国地甲肿患者占全世界地甲肿的比例

中国地甲肿数量占全世界地甲肿数量的比例也是三个数据

10.35÷6.55=5.3%

20.0776÷6.55=1.18%

31.093÷6.55=16.7%

用中国地甲肿患者的最大数据,也只能证明中国的地甲肿患者数量仅占全世界地甲肿数量的16.7%,上述数据也充分证明中国根本就不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

八、中国地克病患者占全世界地克病的比例

在碘缺乏病流行严重的地区会出现地克病,地克病的发病率也可以体现出碘缺乏病流行严重的程度。

全世界有地克病11.2百万人,全世界人口54.38亿人,全世界克汀病的发病率是2%

中国有地克病人18.8万人,中国人口11.87997亿人,中国的地克病人占中国人口的18.8÷118799.7=0.016%

全世界的地克病发病率是中国的2%÷0.016%=125倍。怎么能说中国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呢?

九、国家卫健委还在强调“中国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在这本书里用上述八项数据共同证明了中国根本就不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这本书还有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的签名,证明他们也承认中国根本就不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那么为什么一直到现在的国家卫健委的文件里还在强调中国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呢?

国家卫健委2018515日发布的《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

理条例》(公开征求意见稿)修订说明”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国曾是全球碘缺乏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证据图片:


天哪,世界卫生组织不承认,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也不认可的跨世纪谎言,骗了13亿中国人24年了,到现在还在骗?

十、国家卫健委为什么还要骗?

我公布了很多证据证明中国根本就不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是国家卫健委仍然继续欺骗,这是为什么呢?

1、如果承认了中国不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中国的强制全民补碘就没有理由,推行强制全民补碘的人将受到追责,有的会以汉奸论处,他们不甘心。

2、如果承认了中国不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就不能再继续推行强制全民补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的计划就要破产。

所以到现在为止,国家卫健委仍然咬住“中国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放口,但这样硬挺的结果恰恰让我们看清了这伙人气急败坏和的阴谋诡计。

十一、地方病专家组的人是明知故犯

中国卫生部地方病专家组的成员中有一部分是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在中国的代理人,在中国是不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问题上,他们完全是心知肚明,明知故”,当然有证据

1、陈祖培明知故犯

【论文题目】《我国碘缺乏病防治的历史、现状与挑战》

【作者】陈祖培

【文献来源】《中国营养学会第九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4.1010

【摘要】

碘缺乏和碘缺乏病(IDD)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1列举了1990IDD在全球的流行状况,当时有118个国家存在IDD公共卫生问题,1.57亿人口受碘缺乏的威胁,.65亿地方性甲状腺肿(地甲肿)病人,1,120万地方性克汀病(地克病)病人和4,300万患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障碍者。

【说明】陈祖培的各项数据都是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 ,陈祖培又是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的理事,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的碘缺乏病流行状态陈祖培心知肚明,但为了推行强制全民补碘,仍然大造谣言,说中国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实属可恶至极!

证据图片


    2申红梅明知故犯

【论文题目】《全球碘缺乏病流行情况》

【作者】申红梅

【文献来源】《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5年第5

【摘要】

亚洲:喜马拉雅山南麓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缺碘地区,巴基斯坦 印度、尼泊尔、不丹都是严重流行区。

【说明】申红梅的论文谈的是全球碘缺乏病流行情况,但论文中不但没说中国是亚洲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而且根本就没谈及中国。但申红梅却是在中国极力推行强制全民补碘的人物之一。

证据图片:


    3、庄广秀  谷云有 李素梅明知故犯

【论文题目】《全球碘缺乏病流行现状》

【作者】庄广秀  谷云有 李素梅

【文献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第7

【说明】

文章说中国和远东地区有3个国家,人口总数13.09亿人,碘缺乏病人口总数2500万人,碘缺乏人口所占比例2% 。而非洲是41%,美洲是6%,亚太地区是71%,东欧和中亚是99,而发病率只有2%的中国和远东地区,却成为“中国是受IDD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

    到此为止,国家卫健委25年一直坚持说的中国是全世界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很明显是欺骗,是谣言,而且是明显的低级欺骗,但是这种欺骗为什么能持续25年不倒,说明了什么难道不发人深省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33

Trending Articles